top of page

2019 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 得獎專訪 (一)

<刊載於《Unwire》,2019年5月24日>

「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Hong Kong ICT Awards)」是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界每年一度的盛事,今年已經是第十三屆舉辦,所有獎項得主亦已順利誕生。今屆繼續設有八大獎項類別,分別為「數碼娛樂獎」、「金融科技獎」、「資訊科技初創企業獎」、「商業方案獎」、「智慧生活獎」、「智慧出行獎」、「智慧市民獎」及「學生創新獎」。

除了得獎者獲得殊榮外,各優秀參賽隊伍也可以從交流中獲益良多。Unwire最近訪問了今屆的各大獎和部份金獎的得主,整合成一系列的專訪報導,讓他們與讀者分享其心路歷程,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對資訊科技潮流和初創發展有興趣的讀者絕對不能錯過。首先我們會為各位送上「智慧生活獎」以及「商業方案獎」兩個獎項得主的訪談。


智慧生活獎

「智慧生活獎」由香港資訊科技商會籌辦,旨在表揚傑出的資訊及通訊科技研發項目,並推動及促進優質智能生活。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在該獎項的頒獎典禮上表示,今年已經是香港資訊科技商會第11次參與「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當中三個組別的入圍參賽作品,都百分百融入城市人的生活,與日常工作、娛樂甚至交友等環環相扣,讓他們深深感受到資訊及通訊科技的日新月異和參賽者的熱誠及創意。


智慧生活大獎

以虛擬實境評估視力障礙 — 透過虛擬實境平台模擬日常活動 測量和可視化眼疾患者的視力障礙

▲「艾斯數碼有限公司」希望可建立視覺障礙的測量標準,量化視力殘疾的程度。

獲獎的「艾斯數碼有限公司」研發出以虛擬實境(VR)評估視力障礙的系統,該系統是一個頭戴式的虛擬實境產品,針對視障人士康復支援而設,方便他們透過虛擬實境平台模擬日常活動,測量和可視化病人的視力障礙程度。


「艾斯數碼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梁啟信指出,視障人士可於這個平台模擬進行超市購物、白天和夜間上落樓梯,或者在城市街道上行走等情境,其中收集了的數據可以透過系統傳送給眼科醫生,測量和監測因為眼疾所造成的視力障礙,從而對日常生活上的視覺能力進行全面評估,一旦發現病情惡化的跡象,便可以為患者及早治療並配合臨牀數據制定適當的視力復康方案。


透過使用這個方式進行測試可以省卻患者出外進行實地測試的時間和風險,節省時間之餘,也可以讓更多患者得到治療,配以適當的援助工具,改善其視力和生活質素。



▲ 患者可利用虛擬實境 (VR) 模擬日常在城市行走的情境,以評估視力障礙。


首席營運官陶婉英表示,他們今次的計劃是與香港眼科醫院合作,以取得相關的眼科疾病數據協助開發這個系統。她表示,由眼疾造成的視力減退是有跡可尋的,透過這個頭戴式虛擬實境測試平台,可以偵測到視覺能力的變化,並且可以減低患者求助門檻,有助進一步教育患者以及收集數據,患者亦可從中獲得後續醫療跟進。


而首席設計官林嘉毅則指出,公司未來將會繼續改善其產品,希望可以製作特別為這個用途而設的頭戴式VR裝置,而不需要再依賴目前市面上的VR產品,從而更加配合患者的需要,並擁有更大的開發自由度。


智慧生活 (生活時尚) 金獎

GRWTH Pay 多元化收費及對賬系統 — 結合教育科技和金融科技 為學界提供多元化的開放式付款渠道

學校經常會有不同的項目需要收費,除了傳統的現金收費模式外,教育界亦有電子支付系統,但大多由學校主導這些支付途徑。「GRWTH Limited」看準這個機會,為教育界開發出本地首個多元化in-app電子支付系統 — 『GRWTH Pay — 多元化收費及對賬系統』。該系統結合EduTech (教育科技)和FinTech(金融科技),為學界提供多元化開放式的付款渠道,方便家長利用信用卡、電子錢包或其他方式支付費用,讓家長可以自行選擇慣常的支付渠道,令付款體驗與時並進,為學校和家長帶來雙贏局面。


「GRWTH Limited」產品顧問吳凱童分享指,在開發過程中,其實也曾遇到困難,包括需要與不同的付款平台商討合作細節,以及向學校和家長解釋這個付款平台的優點,如何可以幫助他們改善現狀,而過程中也會透過提供優惠,讓大眾更容易接受,加快普及速度。她解釋,傳統的現金或支票等支付方式為教育界帶來時間和行政成本,費時失事。該電子付款模式,除了可以讓家長選擇多元化的付款方式之外,學校也可以從中獲益,擁有更簡單的對帳系統,減省行政工作量。這個系統可以實時進行交易,毋需事先增值,減少家長對網絡安全的擔憂。


「GRWTH Limited」目前與 Mastercard 合作,開展「香港教育界電子貨幣促進計劃」,於兩年內分階段為本港200間符合申請資格的幼稚園、小學及中學,免費提供 「GRWTH Pay」服務,推動香港教育界邁進電子支付新模式。


商業方案獎

「商業方案獎」由香港電腦學會主辦,旨在表揚商業及公營機構開發創新及具成本效益的商業方案,以鼓勵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業尋求創新。「商業方案獎」包括「商業及公營機構」、「中小企業」、「大數據及開放數據應用」以及「資訊保安」四大類別。評審委員會主席香港恒生大學校長何順文教授表示:「眾所周知,資訊科技對於提高商界企業以至整個社會的營運效率和生產力,以及令香港保持競爭優勢,都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2019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商業方案獎』為本地公司提供一個廣獲認同的平台,展示其有助提升商界企業及公營機構效能的優秀產品。」


商業方案大獎

從降雨監測到保障社會免受惡劣天氣影響 — 採用深度學習系統提升預報能力 衝出香港被多國採用

天氣預報在生活中是個不可或缺的服務,除了溫度、風向風速和天色之外,惡劣天氣預警可說是關係到城市的運作命脈。「香港天文台」多年來在臨近預報服務領先世界,開發了一套名爲「小渦旋」的城市臨近預報系統,結合了雷達、閃電探測儀器、雨量計觀測、電腦視覺、深度學習和電腦天氣模型等不同先進技術,在惡劣天氣出現前幾小時,針對降雨和閃電區域、時間和強度,提供及時和有效的預報支援天氣預報員,並方便市民和政府作出相應的準備,從而透過降雨監測減低惡劣天氣對社會造成的影響。


「香港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黃偉健表示,「小渦旋」系統所使用的深度學習技術,是與香港科技大學合作的成品,能有效提升預報能力及準確度。此外,「小渦旋」系統應用的範圍相當廣泛,除了透過天文台手機應用程式顯示定點降雨和閃電預報,讓一般市民查詢外,相關的分析和預測數據亦能提供予其他政府部門例如土木工程拓展署、渠務署和水務署,以及基建、公用設施和場所的管理機構,包括香港國際機場、中華電力、昂坪360、海洋公園、滘西洲公眾高爾夫球場等,以便預先對惡劣天氣作好準備,安排應變方案,保障社會免受突如其來的惡劣天氣影響日常生活。


除了在香港應用之外,「小渦旋」臨近預報系統亦已經被中國内地、澳門、印度、南非和馬來西亞的氣象機構採用,並以協作平台方式繼續日後開發。黃偉健表示,將系統拓展至海外能夠幫助其他國家建立臨近預報系統和預報服務,應對各種惡劣或極端天氣,亦可以保障香港市民到當地公幹或旅遊時能獲得更有效的預測預警信息,令大家更加安全。


商業方案 (中小企業) 金獎

裝修佬科技有限公司 — 突破傳統行業生態 提供完整O2O解決方案

裝修工程向來給人一種傳統舊行業的印象,一般人想找可靠的室內裝修服務,以及了解和比較相關報價都並不簡單。「裝修佬科技有限公司」(簡稱:裝修佬)針對這個情況,應用最新科技開發了一個智能配對系統去整合工程和產品服務,推動O2O模式,讓用家可以輕鬆找到相關的裝修服務供應商。「裝修佬」除了提供多種點對點銷售方案外,亦向用家推廣裝修和維修知識,建立完整的生態圈解決方案。


「裝修佬」的產品開發經理李詠龍指,團隊成員的性格都較為反叛,因此希望可以做到比較反傳統的業務模式。公司雖不會以科技潮流作為產品開發的優先考慮,但是功能上就希望可以做到更人性化,能切合用家的真正需要。他解釋,裝修業界傳統上比較不透明,透過這個平台就可以讓裝修業透明化,提供報價和建材商城等平台,成爲完整的生態系統。「裝修佬」亦非常重視用家教育,在選擇材料、師傅,以及DIY自助家居裝修等方面提供了深入的資訊,讓用家和供應商之間能夠更有效地溝通。


「裝修佬」副總裁劉天生指出,香港的客戶數量相對少而密集,是測試和實踐平台模式的一個理想場地。「裝修佬」正積極建立一套行業標準,並藉此作為進軍海外市場的基石,目前已鎖定新加坡、台灣、馬來西亞及菲律賓等四個國家作為進軍海外的第一站,希望可以透過平台建立行業標準,達至一站式裝修服務體驗。除了裝修配對平台外,他們亦與 MoneySQ 合作,開發智能合約,透過區塊鏈技術,為客戶提供更大保障。

ABOUT US

關於我們

We strive for research excellence, professional and public education as well as clinical and community services for empowering positive change of the society.

我們致力於卓越科研、專業和公眾教育,以及臨床及社區服務,以為社會帶來正向的改變。

CONTACT US

聯絡我們

Telephone: +852 3962 1405
Fax: +852 2817 4357

 

Room 301, Level 3,

Block B, Cyberport 4
100 Cyberport Road,

Hong Kong

 

Email: eyeinst@hku.hk

SUBSCRIBE US 訂閱我們

Thanks for submitting. 感謝您提交表單。

  • Facebook
  • Youtube

Copyright ©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屬香港大學眼科所有。

bottom of page